1912~1913年在巴尔干爆发了2次战争。第1次巴尔干战争是巴尔干同盟(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门波斯尼亚与赛斯卡钦,双方实力对比赛出胜负的内哥罗)与土耳其之间的战争,其目的是要求给予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各民族以自治权,把土耳其人从欧洲驱逐出去。战争以土耳其的失败而告终。第2次巴尔干战争是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希腊、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为另一方的战争,后来罗马尼亚和土耳其乘机也参加了这场对保加利亚的战争。结果是保加利亚战败。这两场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在巴尔干这个欧洲火药库爆发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局部战争。
历史上,巴尔干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自14世纪以来,那里生活着大小20多个民族,其中较大的有土耳其族、希腊族、保加利亚族、阿尔巴尼亚族、塞尔维亚族。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民族居住得比较混杂,相互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如塞尔维亚族居住地,那里既有塞尔维亚族,又有波斯尼亚族和门的内哥罗族。不仅如此,巴尔干地区还居住着俄罗斯人、马扎尔人、犹太人、穆斯林人和茨冈人等大量的外国侨民。马其顿地区有153.平博体育1万人,其中41万是信奉基督教的保加利亚人,4.6万信奉伊斯兰教的保加利亚人,14.5万希腊人,12万塞尔维亚人,9.5万赞扎尔人和4.8万犹太人。塞尔维亚有293万人,其他地区还有134万塞尔维亚族人。整个巴尔干地区,希腊的侨民甚至超过希腊本土人口。据1907年的人口调查结果表明,希腊国内有263.7万人,而整个巴尔干地区的希腊侨民竟高达400万。在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爱琴海沿岸、黑海沿岸到多瑙河入海口和小亚细亚地区,到处都有希腊的侨民。
自14世纪土耳其人入侵巴尔干地区以来,该地区各民族一直受土耳其贵族的统治和压迫。经过长期的英勇斗争,到19世纪,希腊、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先后摆脱土耳其的统治,获得了独立或自治,但是仍有一部分土地和人民处在土耳其的统治之下。1908年,具有革新思想的青年土耳其党人在土耳其执政,但是并没有使土耳其改变其对巴尔干诸国的政策,被压迫的各民族没有得到自由,新政权仍然实施土耳其化。巴尔于各族人民不满于现状,塞尔维亚、希腊、阿尔巴尼亚不断爆发起义,争取民族解放、建立统一的民族独立国家的斗争一浪高过一浪,他们要求本国政府与土耳其政府决裂,把土耳其统治者赶出巴尔干,让巴尔干享有自治权,成为真正巴尔干人的巴尔干。巴尔干各族人民的这种愿望,乃是促成巴尔干国家结盟的原动力。在这方面,塞尔维亚的官僚和军队顺应了塞尔维亚人民摆脱奥斯曼帝国和哈布斯堡帝国压迫的愿望。1911年,德拉古廷·迪米特里耶维奇一阿皮斯上校在塞尔维亚建立了一个名为“要么联合要么死亡”的秘密组织,这个组织的章程中提到,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门的内哥罗、旧塞尔维亚、马其顿、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斯雷姆、伏伊伏丁那和达尔马提亚等地区解放出来,使它们成为“塞尔维亚的各个省份”。
无独有偶,其他巴尔干国家的统治阶级在本国人民追求民族解放和自治的呼声下,也怀有各自的打算波斯尼亚与赛斯卡钦,双方实力对比赛出胜负:
希腊政府梦想恢复当年地跨欧、亚两洲的希腊一拜占庭帝国。在这种“大希腊思想”的指导下,它不仅想从土耳其手中夺回一水之隔的克里特岛,而且准备向西、北两个方向扩张,攫取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南部大片土地。
保加利亚企图实现“圣斯特芬诺大保加利亚”的理想,独占马其顿和色雷斯地区,兼有萨洛尼卡和卡瓦拉等港口,进入爱琴海。
塞尔维亚想建立包括大部分马其顿在内的“大塞尔维亚”。为此,它想分割阿尔巴尼亚,占领萨洛尼卡,获得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两处出海口。
门的内哥罗也不甘落后,它想扩大自己的版图,分割诺维巴萨,强占阿尔巴尼亚北部,与塞尔维亚接壤。
巴尔干诸国为了销售日益增多的商品,获得高额利润,不仅想极力扩大国内市场,而且急需向外扩张,夺取新的市场。于是巴尔干各国政府把矛头指向土耳其,特别是指向当时仍处于土耳其人统治下的马其顿、色雷斯、爱琴海诸岛屿和阿尔巴尼亚等地区。它们想通过一场反对土耳其的战争达到各自的目的。由于国力不强,巴尔干各国的民主阶级软弱无力使得经济上和政治上必然的联盟变成了巴尔干君主国的联盟。1911年意土战争的爆发和土耳其的腐败,加速了巴尔干各国政府反对土耳其的军事结盟。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经过多次谈判,签订了一项反土防奥的军事同盟条约,双方互相保证各自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如其中一方遭到他国侵犯时,另一方应全力予以支援;双方约定,在有利时机进攻土耳其;当南部进攻土耳其时,北部要对奥地利(1867~1918)采取守势。双方还就肢解马其顿达成了一致意见并标明了有争议的地区。在这两个王国瓜分有争议的地区时,选定俄罗斯帝国(1547~1917)沙皇尼古拉二世为仲裁者。
同年5月29日,保加利亚和希腊签订了《希保防御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当土耳其攻击缔约国的一方领土或者破坏根据条约或国际法基本原则所享有的权利时,双方以它们的一切武装力量彼此帮助。9月,门的内哥罗和保加利亚、塞尔维亚也达成共同对土耳其作战的协议。至此,以保加利亚为核心的巴尔干同盟形成了。
应当指出的是,巴尔干同盟的形成,不仅是巴尔干各国政府不同利益相互妥协的产物,而且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巴尔干地区推行扩张政策的结果。列强之间的冲突总是给巴尔干半岛投下阴影。在当时已经形成的两大帝国主义国家集团(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1547~1917)组成的协约国与德意志帝国(1871~1918)、奥匈帝国(1867~1918)和意大利组成的同盟国)的战争计划中,巴尔干半岛对双方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德意志帝国(1871~1918)视巴尔干半岛为通向中欧和近东的桥梁,因此千方百计想打进这一地区。德意志帝国(1871~1918)在土耳其占据了重要地位:它承担了土耳其军队的改组工作,得到了建造巴格达铁路的特许权。对于奥匈帝国(1867~1918)来说,巴尔干地区的战略位置尤其重要。它要确保亚得里亚海、巴尔干半岛、地中海东部和北非的部分地区,为此想吞并塞尔维亚的东北部,而将塞尔维亚的其他地区交给保加利亚。它已从土耳其政府得到兴建从乌瓦茨到科索沃米特罗维察的铁路的特许权,而在科索沃米特罗维察已经建成了通往萨洛尼卡的铁路。俄罗斯帝国(1547~1917)在巴尔干扩张的传统的和最重要的目标仍然是君士坦丁堡和打通达达尼尔海峡,为达到这一目标,它拉拢巴尔干诸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反对德奥,打击土耳其。
帝国主义列强在巴尔干地区的明争暗斗,直接影响着该地区诸国的内外政策,左右着巴尔干政局的发展和变化。在这里,民族之间的矛盾使得人们内心的传统意识更加根深蒂固,由于民族的兴亡受到传统敌人的威胁,巴尔干各国决心联合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土耳其。将它赶出欧洲,解放被占领土,实现各民族自治,这正是巴尔干同盟得以建立的直接成因和尔后的一致目标。在这种形势下,巴尔干地区酝酿着一场迫在眉睫的战争。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